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5集课程复讲

马央军学长

  
    
    1、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
    不怕身累就怕心累
    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”   甘之如饴
   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
    只要你真心发出来,自己不断砥砺,自己不断超越,自然而然我们的影响、我们的奉献就会水到渠成

    2、勿畏难
    该给孩子承担的事都被父母做了,这是剥夺了孩子学习、历练的机会。如卢叔叔他没有帮女儿拿笔记本。
    当我们帮孩子收拾他的过失,他就会觉得往后都会有人帮他的忙。
    深圳特区报,有一对父母发表了一篇文章,劝告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绝对不要宠小孩。
    美国总体里根年少时为踢足球打破别人家的玻璃而承担责任的事。
    当你让孩子去磨炼,增长了他正确的态度、责任心,又增长了他做事的能力。所以养小孩要用理智,不可以只用情感、用溺爱。

    3、面对人生、面对婚姻当中的挫折,我们也要勇于去克服。
    同事她先生有外遇,该怎么办?
    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家火不烧,野火不起。当先生对的时候,你要把他当父亲看,平常要把他当朋友看;先生错的时候要把他当什么看?小孩看,还不够,要把他当儿子看。
    陌生人打你一巴掌与丈夫打你一巴掌会有完全不同的后果,为什么?
    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宽容,没有从对方的角度看,所以都是用好恶在解决事情。自己所好的什么都可以,自己不高兴的就都不行,所以就造成自己很多心理上烦恼障碍。
    身体大不代表智慧长,有没有人教过他夫妇之道?
    杨老师帮助先生有外遇的太太用温柔重新赢得了家庭的和乐!把孩子照顾好,把公婆侍奉好,把自己的本分做好,以自己的德行唤醒他的惭愧之心。一切法得成于忍。 
    要化解人生的挫折、人生的困境,要用什么?要用诚心,要用德行。不管人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,我们一定要生起“勿畏难”,也要生起孟子说的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,
    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“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”。人生在挑战中、在逆境中进步最快。

   
    4、勿轻略。
    “轻”是指轻视,“略”是指忽略。当我们对某些事情很轻视、忽略,心已经失去了恭敬、已经失去了谨慎。
    比方说我们今天要送别人东西,纵使是送别人东西,我们也要保持恭敬。
    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告诉我们,今天纵使我们布施,我们施予,也不要忘失我们的恭敬、我们的谨慎,其实是对方在让我们种福田、让我们积阴德,我们要感谢他们。
    每位在底下听课的人,我们都要感谢他,都是他在成就我们。所以讲课的人、讲经的人也要处处感谢,处处谦卑。
    比方说我们要捐衣服给别人、送衣服给别人,要有诚意,先把它洗干净。如蔡老师送旧车给朋友的故事。
    比方说朋友到家里来作客,我们也要“勿轻略”,要先设想到,他假如来我们家,可能需要哪些日常用品。所以当我们处处能替朋友设想,让他宾至如归,相信你们这一段情谊会愈陈愈香。
    在教育孩子方面,比方说我们叫孩子拖地,他拖好以后应该要做哪一个动作?当孩子第一次答应你做事,他是用应付、敷衍的态度做的,而你没有把它修正过来,他往后可能都是什么?敷衍塞责。所以孩子做事有没有负责任、有没有谨慎,这也要透过家长的耐性去追踪。
    蔡老师曾在杨老师家住了半年,老师对他很关怀。她很细腻,怕我在这段时间没有钱花,所以她就在冰箱的上面放了一个钱包,里面放一些钱。她就随口一句说:没有钱自己拿。
    我在跟卢叔叔相处的时候也体会到他处处对人很恭敬,不轻慢。从澳洲回来,卢叔叔去台中看我,他还拿了一盒有机的蒟蒻(黑糖蒟蒻)给我。卢叔叔在与人相交往当中,都很细腻的去了解到别人的喜好、别人的需要所在。
    比方说你从朋友家离开是晚上的时间,只要你到了,一定要打一通电话给对方,说我已经到家了,您别担心。
    当我们处处替人着想,他人就处处替我们着想。

    5、斗闹场,绝勿近;邪僻事,绝勿问。
    “斗闹场”是指比较复杂、比较奢华的地方,我们的小孩不要进去。
    心理空虚,没有人生目标。没有判断能力。
    我们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建立孩子的判断力。
    遇到好朋友跟坏朋友跟他自己很有关系。
    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烦恼去思惟,常常在那里担心;要顺着理智、顺着真理去面对。在《易经》里面有提到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”。 意思就是善的人就会跟善的人在一起,恶的人就去吸引恶的朋友。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非常善良、非常重德行,自然而然招感来的朋友就是好的。所以最重要的一点要先长孩子的什么?善心。
   我的外甥,她的母亲也三岁多就开始教他读《弟子规》,然后讲解《弟子规》给他了解。 结果三、四岁带他到外面去跟其它的小朋友交往,当其它的小孩,比方说恶言对别人或者还动手打人,我的外甥看了就会拉拉他母亲对她说:这个小孩不可以打人、这个小孩不可以骂人。
    善恶分明,他会有所取舍。
    所以万法因缘生,一个人会交到不好的朋友,原因是什么?善恶不明。缘是什么?缘才是恶友出现,才会结恶的果。
    几千年的历史当中,多少的圣哲所处的都是乱世,但是他们都能做到屹立不摇,因为他们心中那把做人的尺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    让孩子扎好善恶的根基。
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